家长对体罚教育的态度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掌盘策略,在没有“体罚”这个概念出现的时候,家长们管这叫严厉,孩子调皮捣蛋,老师踹两脚打几下那都是家常便饭的事情。
但现在就不一样了,现代家长普遍认为,体罚不仅侵犯了孩子的人格尊严,还可能对其心理发展造成长期负面影响。这种观念转变使得家长对教师的体罚行为零容忍,任何形式的肢体惩戒都可能引发强烈反弹。
济南育英体罚事件升级,母亲不满结果喝药被送医
济南育英中学体罚事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根据当地教体局9月18日发布的通报,初一年级班主任田某某在班级管理中确实存在对学生林某某体罚等不当行为,教体局决定给予田某某记过处分并调离工作岗位。
可这样的处理结果显然无法平息家长的怒火,据网传消息,学生家长认为处罚过轻,甚至用服用过量安眠药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不满,据潇湘晨报9月22日报道,服药家长已经被紧急送医抢救,目前已脱离生命危险但仍在治疗中。
教体局给出的处罚——记过加调岗,在教育系统内已属不轻,记过处分会被记入教师个人档案,直接影响其职称晋升与评优评先资格掌盘策略,调离工作岗位则意味着教师的职业生涯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这样的处理已经体现了教育部门对教师不当行为的严肃态度,也是在现有规章制度框架下相对严厉的惩戒措施。本以为该事件能因此告一段落,却不曾想因家长极端行为再次升温。
家长情绪失控下选择喝药来表达抗议,这种行为虽然令人同情,但不得不说是一种情绪化的非理性选择,这样的做法不仅伤害了自己和家人,也会让矛盾进一步激化,甚至会让事件本身的核心问题被情绪化的舆论所淹没。
对比其他类似事件,体罚学生的教师往往面临警告、通报批评或者降职降薪等处罚,而记过加调岗已经超过了常规处理力度。教体局作为调查主体,掌握了包括监控录像在内的全部证据材料,其处理决定自然是具备公信力和权威性的。
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是否该用体罚的方式来教育学生?
可家长对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不信任,使得正常的制度化解决渠道被绕过;而学校和教育部门在危机处理和信息公开方面的不足,也加剧了家长的不安全感。双方缺乏有效沟通机制,最终导致本可以在制度框架内解决的问题,演变成了一场公共危机。
而在这场愈演愈烈的矛盾升级中,学生本人的感受与需求却被严重忽略了。体罚本身对孩子造成的伤害需要专业的心理疏导和修复,而不仅仅是惩罚施暴者这么简单,家长的极端行为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二次伤害,让他们背负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是否该用体罚的方式来教育学生?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体罚不仅效果有限,还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后果,极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影响师生关系,甚至让学生形成错误的人际交往模式,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教师法》也要求教师不得体罚学生。2021年,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进一步明确了教师的惩戒权边界,给予教师合理的管教空间,同时也严格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金港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